一、高温轴承带C3与不带C3的区别
- 轴承游隙C3表示的轴承的游隙组按照GB/T4604-2006或ISO5753为第3组游隙,也就是轴承的径向最大窜动量,C可以理解为Clearance的首字母,大多进口轴承游隙都以C开头,比如6205/C3,经查表其游隙范围为13~28微米。
- 大部分不带C3或者别的游隙标识的轴承就是标准的游隙,标准游隙的轴承型号都不在型号内注明。比如6205的游隙组为0组,游隙范围为5~20微米。可见C3的游隙范围整体上比0组要偏大,但有重叠部分。另外不同类型的轴承游隙组范围是不同的,所以具体C3游隙范围有多大需要查询数据表。
- 也有一些特殊定制的轴承,游隙范围并不一定标在轴承型号内,需要特别注意。
二、什么时候用C3游隙
环境高温:
当轴承的应用温度较高时,经常遇到带C3的轴承,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高温情况下,设备各部件热膨胀较高,轴承内圈过盈配合,也就是紧配合,而且内圈散热也不及外圈,故而内圈的膨胀量往往高于外圈,导致轴承运行游隙变小,这时候有必用C3游隙。
高转速:
众所周知,轴承高速运行同样会产生大量的热量,所谓轴承发热并不是什么严重的事,严重的是轴承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,温度无法稳定下来,或者温度逐渐且不断的上升,那样问题就严重了,如果游隙选择太小会出现这样的状况。
三、更进一步,真的要用C3游隙吗?
是否用C3游隙,具体的也要看轴承的使用环境以及整个轴承系统的配置。C3游隙的轴承会在运转过程中给机器带来振动和噪音。前文说温度高或机器转数高的用游隙大的,这样轴承转起来减少摩擦力,寿命自然要比小游隙的长。
但是机器配置千差万别,轴承配合又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,载荷、形变也各有不同,为了使机器大多数时间运行在理想状态下,还需要精准计算游隙的需求,特殊应用要特殊计算。
四、轴承游隙一般解释

轴承内部游隙(上图)的定义为一个轴承套圈相对于另一个轴承套圈在径向(径向游隙)或轴向(轴向游隙)可移动的总距离。
在几乎所有应用中,轴承中的初始游隙均大于其工作游隙。 产生差异主要有两个原因:
- 轴承通常以过盈配合的形式安装在轴上或轴承座中。 内圈的膨胀或外圈的压缩会减少内部游隙。
- 轴承在运行作中产生热量。 轴承与配合部件的热膨胀差异会影响内部游隙。
轴承运行时,足够的内部游隙极为重要。 预紧(游隙小于零)可用于某些轴承类型。
要想获得所需的内部工作游隙,须合理选择初始内部游隙,轴承可采用不同的游隙等级。 ISO 针对大部分轴承类型制定了五个游隙等级。 SKF 通过型号后缀表示与普通级不同的轴承内部游隙。
ISO 游隙等级 | 型号后缀 | 内部游隙 |
– | C1 | 小于 C2 |
第 2 组 | C2 | 小于普通组 |
第N组* | – | 普通组 |
第 3 组 | C3 | 大于普通组 |
第 4 组 | C4 | 大于 C3 |
第 5 组 | C5 | 大于 C4 |
注:* 第N组在国标GB/T 4604中称为第0组
参考文献:
GB/T 4604、ISO5753